近日,全国多地的外卖柜开始面向骑手收取服务费。与几年前的“免费使用”和去年的“试点收费”不同,此次收费范围更广、覆盖城市更多。对于收费问题,官方的回复是,随着外卖市场的不断扩大,外卖柜的运营成本也不断增加,为了维持运营,外卖柜开始向骑手收取一定的服务费。
这跟当年快递柜引发的争议一样。那么,外卖柜的未来是否会和快递柜走上同样的路?
外卖柜的今生,快递柜的前世
首先,快递柜设置的初衷,肯定不是为了方便收件人,而是为了方便快递员投递。
2010年,中国邮政建立了中国第一台智能快递柜,这个时间节点很有意思,恰好是中国快递物流行业起飞的前夜。
平台端,2008年,阿里巴巴提出大淘宝战略,并且在第二年举办了第一届双十一购物节,预示着平台电商即将迎来爆发。供应端,欧美市场受金融危机,需求滑坡,迫使制造业从外贸转向内销,内需和消费成为了商业领域的关键词,而在基建端,包括公路、高铁在内的交通基础设施的大规模投入,为物流行业提供了坚实的硬件支撑。三端共同发力,快递行业迎来了史无前例的快速发展。
单从快递包裹数量来看,从2010年到2016年,几乎每年的增长都在50%以上。而从2016年到2022年,年均增速也在20%以上。2010年,全年快递包裹总量只有23亿件,到了2022年,已经达到1106亿件,翻了48倍。
包裹数量井喷式增长,对行业运行效率也提出了极大考验。在整个快递的流通环节中,终端的派件往往被视为效率的瓶颈:配送成本,要占到整体配送成本的30%以上。
毕竟无论是前端的揽件、还是中间的运输环节,都有很多手段可以做到规模化和自动化,但是派件这件事,要送货上门,必然依赖快递员扛着包裹家家户户打电话敲门。从人效比角度来说,末端派送肯定低于前两个环节的。
于是,智能快递柜就被整个行业视为一个解决方案。
2012年到2014年,速递易,中集e栈,云柜等快递柜品牌陆续成立,苏宁京东也开始入局。
而到了2015年,顺丰、申通、中通、韵达、普洛斯五家物流公司联合投资成立丰巢,形成了以丰巢、速递易,e栈为主的三足鼎立格局。此后,丰巢更是收购e栈,占据了70%的市场份额,成为快递柜市场的绝对霸主。我们厘清了逻辑,就能很容易看出,快递公司合力发展快递柜是希望完善末端配送最后一环,提升派送效率。
最高效的配送,就是不送,让收件人自己上门来拿。
从快递柜的收入模型上,我们能看出快递柜究竟是服务于谁。快递柜的收入主要有四块。首先是收件超时费。然后是广告收入。此外还有一些零敲碎打的其他收入,例如通过快递柜发快递,以及通过快递柜提供一些O2O服务的费用。此前丰巢就推出了洗衣、洗鞋的服务。
但快递柜最大头的收入,其实不是从消费者身上赚的,而是从快递员身上赚的。快递员每投柜1件包裹,都要向快递柜运营方支付一定的费用。这些快递员,才是真正供养快递柜的人。
快递员成了快递柜的“韭菜”?
前面我们也提到,全国快递包裹数十年翻了48倍,但与此同时,从业人员只是从54万人增长到了450万人,翻了8倍多。这意味着平摊到每个从业者,平均承担的包裹数翻了6倍之多。
要知道,并非所有从业者都承担配送任务。而且大量自动化设施,在配送终端其实发挥不了什么作用。这意味着,所有的压力,都压在了“送货上门”这个环节。
具体压力有多大,相信各位从业者都有一定了解。
直营类快递公司,例如顺丰,京东,它们严格要求快递员必须把包裹送货上门,而且送货前需要电话联系用户进行确认,所以工作量很大。而加盟制公司,是不强制送货上门的,也就是允许快递员把包裹放在代收点或自提柜。加盟制公司的快递员,才是快递柜的核心用户。
而快递柜带来的效率提升也是很明显的。对于逐个小区送货的快递员来说,往往要挨个爬楼。根据测算,每件快递终端的平均配送时长为8分钟,其中有4分钟花费在从社区门口送到家门口的路程。如果用快递柜省下这4分钟,意味着效率提升50%。
很多快递员是没有底薪的,所有收入都来自计件提成,自然是希望在单位时间里获得的收入越多越好。如果能合理分配送货上门和送到代收点的快递比例,确实是能够让收入最大化的。
此外,快递员承担的任务除了派件,还有一定的揽件任务,也就是上门取快递。在快递员的收入构成里,揽件是相对比较丰厚的,尤其是散件,提成往往能达到总运费的10%到20%,也就是10块钱的运费,能提个1到2块钱。
因为揽件收入高,所以快递员需要留出一部分时间去做上门揽件的工作,来优化自己的收入结构。而这一部分工作的时间,是可以利用快递柜省下来的。
有意思的是,快递柜本身,就是很多快递公司出资成立的,他们设立快递柜的初衷是为了提升末端派送效率、帮助快递员减轻工作量,但随着竞争的加剧,快递柜逐渐向快递员收费了。这和如今的美团外卖柜有异曲同工之处。
快递员每放一件包裹到快递柜,需要支付3毛到5毛的费用。快递员自己送一单,提成金额大概在6毛到1块不等,如果用了快递柜,工作可以轻松一点,也可以承担更大的派件量,但是派费收入很大一部分都给了快递柜或者驿站代收点,自己只能赚个零头。
刚需的快递柜为何正在倒下?
无论是快递员,还是快递公司,都有使用快递柜的动机在。除了快递员外,对于收件人来说,快递柜同样是个刚需。至少它解决了快递派送的时间错配问题,从这个角度来说,快递柜起到其实是信报箱的作用,妥妥的刚需。但刚需和能盈利,这还是两码事,因为快递柜和外卖柜一样,运营成本都很高。
快递柜的运营成本主要包括六大块,依次是入场费,也就是租金,然后是维护成本,设备折旧成本,网费、电费以及物业费。
据安信证券的测算模型显示,一台快递柜一年的成本是17688元。其中折旧成本3750元,维护费用3000元,其他还有电费、联网费和物业费。而最大头的成本是场地租金,达到8000元。
另外,快递柜单柜只能做到勉强盈利,但毛利不高,只有6%,也就是一年能赚不到一千块钱的利润。全国大概40多万组快递柜,毛利也就4亿,丰巢速递易这些公司规模都不小,算净利润肯定是亏损的。而且即使是如此微博的利润,也非常脆弱。毕竟在很多城市,租金往往是一年一涨的。
这也是为什么,即使快递柜的超时费被骂成猪头,丰巢们也不愿意取消这笔费用。蚊子腿也是肉,况且是10%的营收呢?
向收件人收取超时费的核心可以用四个字来形容,就是转嫁成本。当一个快递订单生成,就有三个利益相关方。发件人出钱,快递公司承运,收件人签收。而快递柜其实是物流环节的一部分,是服务于快递公司和快递员的。
这里我们就必须谈谈刚需这个词的概念了,很多人认为,刚需就是刚性需求,是必不可少的,作为商业模式是一定成立的,但这其实是个误解。
刚需指的不止是一类商品或是一种服务,还要包含它们对应的价格。比如在二线城市一套房子,价格一两百万的时候,我们还可以叫它刚需房。但如果价格到五百万甚至更贵,那再刚的刚需都软了。普通商品也是一样的,我自己一天两杯咖啡是刚需,但你让我一天两杯星巴克,对不起,我可以戒咖啡的。
所以说,刚需这个词是很有迷惑性的,不止消费者会误解,从业者更会误解。很多时候,企业和投资人去调研,发现市场上确实有需求。但真的落到现实中,让大家花个五毛钱,需求马上就消失了。
另外,当我们在吐槽快递柜的时候,很多时候是在吐槽快递员经常“不告而投”。连个招呼都不打一声,就把快递往代收点一丢,然后收件人就要赶在快递超时之前,赶紧把包裹取出来。从法律上来说,快递员只有打过电话,征得同意以后,才能把包裹送进快递柜。但是快递员是不会给你打电话的,因为他们也知道,绝大多数收件人是必然会拒绝的。于是他们选择直接违约,不给你选择。但这并不完全是快递员的问题,这也是一种转移矛盾的方法,本质上和超时费如出一辙。
所以说快递柜就是这样,它并不是刚需,而是无法落地,无法在现实的商业环境里获得盈利的伪需求。
在快递大链条里,谁都没有错,但快递成本是不会凭空消失的,它最后一定要有人承担。最后,这个成本还是转嫁给了消费者,转嫁给了快递员,以快递柜的形式,以违约的形式,由其他人承担了。
当行业竞争内卷达到了变态的级别,不违约就活不下去,比如快递柜,想要盈利就只能偷工减料,但末端可以挤压的利润并不足以支撑其运营,这是否也能够给外卖柜提一个醒?
虽然如此,快递柜并不是没有用武之地,在特定场景下,快递柜可以服务更多驿站无法覆盖的用户,例如商场、写字楼等,快递柜更能满足客户的个性化需求,还有在一些封闭式的小区内,快递柜更能够解决快递员的派件难题。
未来,外卖柜如果强制推广收费标准,最终可能和快递柜殊途同归,但在此发展过程中也会涌现出一些新的商业模式,例如外卖驿站代收点等。未来外卖柜究竟是否会和快递柜走向一样的发展路径,我们拭目以待。
本文来源于罗戈网,不代表九州物流网(http://www.wl890.com)观点,如有侵权可联系删除,文章所用图片来源于网络,文章图片如有侵权可联系删除。